-
2025
08.31樊春海院士荣获国际纳米科学、计算与工程学会(ISNSCE)“Rozenberg Tulip Award”
2025年8月25-29日于法国里昂举行的第31届DNA计算与分子编程国际会议(DNA31)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教授荣获2024年度“Rozenberg Tulip Award” (罗森伯格-郁金香奖)。该奖项由国际纳米科学、计算与工程学会(ISNSCE)设立,以纪念荷兰著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自然计算领域奠基人Grzegorz Rozenberg教授,每年评选一位在生物计算与分子编程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并于次年的DNA大会上颁发。这是中国科学家首获此殊荣,...
-
2024
07.13上海交通大学王飞副教授入选2023年《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中国)
7月11日2023 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TR35)中国区入选名单发布上海交通大学王飞副教授入选入选理由: 首次在实验上展示了包含 30 个逻辑门元件、30 层 DNA 链取代反应的大规模计算电路的可靠运行,突破了近 20 年 DNA 分子计算在电路规模和电路深度的瓶颈。王飞的研究致力于解决液相大规模信息处理有效性的挑战,致力于构建大规模的 DNA 分子计算与大数据 DNA 存储系统。她提出了以单链 DNA 作为全局性传输信号的通用性液相集成电路构建策略,...
-
2023
11.14上海交通大学在原子精确的“超”稳定纳米机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樊春海院士/沈建磊副教授团队,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上海大学诸颖教授等团队,共同研发了一种原子精确的纳米机器合成策略,通过分子界面工程技术成功克服了纳米界面热传导的卡皮查热阻(Kapitza resistance)效应,构建了超稳定的光热纳米机器。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杂志上。在纳米尺度上控制热能的产生及传导,对于能源、催化、肿瘤的诊疗及成像等领域而言,...
-
2023
09.14上海交通大学在DNA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变革性分子前沿科学中心樊春海院士与王飞副教授近期发展了一种支持通用性数字计算的DNA可编程门阵列(DNA-base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DPGA),可通过分子指令编程的方式实现通用数字DNA计算,实现了无衰减大规模液相分子电路的构建。该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
-
2023
06.07上海交通大学宋萍副教授、樊春海院士应邀在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News and Views 文章
核酸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利用核酸分子作为感知元件的生物传感器,其中,核酸分子的特异性识别能力是制约生物传感器应用的关键。Ellington和Tuerk在1990年首次提出核酸适配体的概念并指出可以通过指数级富集的配体进化技术(SELEX)从体外筛选得到。核酸适配体是由短的单链DNA或RNA分子组成,具有强稳定性、高重复性、非免疫原性以及对位点特异化学修饰敏感等独特性质,同时易于大规模合成,被研究者普遍认为是分子识别中可以替代...